探險時間:2016年4月7日。
探險地點:黃山區新明鄉芳村。
探秘耗時:半天。
探險之旅開始了。

——驅車來到了新明鄉芳村,與早已聯系好的向導“王半仙”夫婦合影留念。向導家的杜鵑花開的火紅艷麗。

——車輛在群山環繞的山間道路中行駛,一路上都是生機盎然的綠翠青山。

——經過十多分鐘的車程,車輛停在了路邊一片難得的平坦地。多日的雨天導致山上的溪水漲了起來,溪水從車底流過,希望不要來個山洪暴發把車沖到后方的太平湖里。

——下車沿著水泥路愜意的走著,算是探險開始前的短暫輕松吧。

——走了五六分鐘,就到了進山的路口。咦?這不是往水里走嗎?哪里有路?

——哈哈!猜對了,沒錯正是走到了小溪里。抓住溪邊的小樹,腳踩石頭一點一點的往前挪。剛開始就這么不容易。

——向導在為我們搭過河的石頭。

——河過的很驚險,石頭好滑,得撐個棍子才好走。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居然很失敗的穿了一雙皮鞋就過來了。

——過河后就沿著小路登山。說是山路其實基本上也看不見路。向導說,好走的地方野茶都被采完了,這里應該都是沒人來過。

——果然走到半山腰就見到一叢野茶樹,一個不落的都采了。

——山間的溪水潺潺很是漂亮啊。

——水邊的野茶樹,芽頭很多,今年這片山我們肯定是第一個來采的,運氣不錯。

——長在巖石縫里的野茶樹,亭亭玉立很是漂亮。

——來一張特寫,老葉片上的蟲眼意味著無農藥污染的純野生。

——又要過水了,這一次比之前的驚險的多,水流很急。

——沒走幾步又無處可走了,還得過小溪。這一次幾乎是在瀑布上過去了,很危險,要是摔一跤估計要被沖好遠。向導很熟練的先過去了,再把我們一個個的拉過了小溪。連日的雨天,山間的溪水都是滿滿的。

——路過一片毛竹林,看到了很多這樣被野豬拱過的痕跡。媽呀!可別在山上碰到發情的野豬啊,不然真的慘了。

——。。。。剛擔心完了野豬,這又碰上了毒蛇。在泉水邊洗手時發現的,差點一把抓了過去,嚇得我這個大老爺們一陣尖叫,冷汗直冒。但還是鼓起勇氣把這條美麗的小蛇拍了一張。這時候正是毒蛇出沒的季節,向導說年年采野茶都聽說過有人被蛇咬,搞的我都不敢繼續走了,關鍵是山林里還有劇毒的五步蛇出沒。

——走了很遠的艱難山路,又過了好幾次小溪,期間線路上拍的照片向導囑咐我不要發到網上了,為的就是這個。看到瀑布右邊的那個大野茶樹了嗎,這可是一顆百年的寶樹啊,只有家族里極少的人能找到,這是咱家的秘密。瀑布對岸只能容下一人,向導一個人過去采,我們都在瀑布這邊等著。

——鏡頭拉近了點,真是一棵寶貝啊,野茶樹長這么大不容易的。

——我們的向導開始采了,看到寶樹今年出芽不錯,向導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寶樹盤還有幾顆小一些的,也都采了。

——任務完成原路返回了,還是這樣走著山路,一路過著小溪。

——小溪邊看到的野茶都給采掉。

——繼續過小溪往回走。

——向導家的這片茶園生態真是太棒了,再過一星期不到就要采了,味道一定是棒棒的。

——回到了向導家,一桌子地道的農家菜,再配上一杯鮮爽的野茶,之前的驚險和疲勞瞬間煙消云散。

——吃完了晚餐,整理了下今天的收貨,就準備制茶了。

——向導的夫人在生火,最傳統制茶流程即將呈現。

——很快火就生好了,現在這樣的炒茶的鍋罩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一個炒茶一個調整火候,夫唱婦隨默契配合。

——殺青過后的茶葉在這樣竹簸箕里抖開,技術含量很高的哦。

——這是早已準備好的炭火盆,炭火烘茶才有味道。

——炭火盆上放置這樣的竹烘頂,這樣的烘頂已經很少用了,現在做茶基本都是用烘箱去烘茶葉。

——將抖開的茶葉放上竹烘頂烘烤,這是最傳統的烘茶。

——夫妻兩整理著烘頂上的茶葉,恩愛非常。用這種方法制茶很復雜,要烘上好多輪才能干,非常的費時費力。這些年這種工藝幾乎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高效率的烘箱。幸好向導家還有這樣的技術和設備保留著,頗為感動。
至此,2016年黃山野茶的探險之旅就結束了。制茶期間我們和向導討教了好一陣子,希望茶產業傳承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這樣的老傳統不會被丟棄。在效益為先的社會大環境下,年年都有人呼吁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可是呼吁的人往往只能喊喊口號,只有我們業內的人才知道堅持傳統有多難。就拿黃山名茶太平猴魁的制作工藝來說,傳統的古法工藝早已看不見了。現在手工工藝實際上已經經過多次改進,效率提高了近兩倍,堅持傳統做法的不被市場認可,只有死路一條。然而每一次的改近無一不是去犧牲茶葉的香味來換取更好看的外形和更高的效率。而隨著制茶機器的不斷發明使用,手工工藝也很可能有一天會被機器取代。保護傳統,人人有責。敬請期待我的下一篇圖文《致即將失傳的太平猴魁古法制茶》。